- · 贵州科学版面费是多少[10/07]
- · 《贵州科学》投稿方式[10/07]
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思与悟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幼儿有自身的发展特点,在幼儿科学教育具体教学中,既要遵循幼儿发展的特点,也要讲究科学性,更要善于系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。要按照整体性
幼儿有自身的发展特点,在幼儿科学教育具体教学中,既要遵循幼儿发展的特点,也要讲究科学性,更要善于系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。要按照整体性原则,打造综合的科学教育活动模式。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,教师应遵循这一基本前提,运用实验、制作、展示、讨论、游戏等基本的教学方法,设计科学活动模式。
“总结+运用” 梳理丰富幼儿经验的科学探究方法
幼儿园、家庭、社会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,在对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,应注重发挥各自优势、整体融合、高效联动,共同推动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。
以家园共育为载体,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。为了让家长及时、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,园内可设置幼儿科学活动专栏,让家长通过专栏了解近期科学活动的情况。在专栏开设特色科学角,展示园所科学课程,家长了解后可以与幼儿共同学习,补充一些在幼儿园里学不到的知识,引发幼儿持续的、深人的探究。此外,还可以结合家长学校、科普周等开展亲子科学探究活动,使家长在思想上与幼儿园同步,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和操作技能,提高家长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意识。
作为教师,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需要,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更为重要,敢质疑,敢推断,并大胆地去验证,创设适宜的环境,让幼儿在尝试、操作、探索中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!(贵阳市第十一幼儿园 周婷)
在小班年龄段的科学教育中,应多开展观察类的动。通过让幼儿初步了解简单的科学变化和科学现象,对科学的奇妙变化产生一定的兴趣,如小班幼儿喜欢观察自然中的现象,一株小花或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。在中班年龄段的科学教育中,应多开展认知类的活动。如幼儿通过认识动植物的名称特征,观察动植物的共同特点,了解动植物的有趣之处,初步掌握人与动植物的关系,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。中班幼儿的观察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,不再满足于对一些动植物外形的初步认识,他们更想探究其内在的科学发展规律。因此,可以利用班级自然角等区域,开展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活动,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,观察动植物发展的变化。在大班年龄段的科学教育中,应多开展实践类的主题活动。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,使幼儿利用各种感官,主动了解事物的特性、用途等,发挥观察力、动手操作能力、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。大班幼儿除了观察之外,他们更喜欢通过操作发现事物的奥秘,教师可以在班级区城中投放适合的材料,如电路玩具等,投放图文并茂的说明书,让幼儿在观察、动手中发现图示的秘密,感受拼装的乐趣。此外,在科学探究过程中,教师应提醒幼儿对实践过程及发现进行记录,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先做大胆预设,根据计划执行相应的活动,并与同伴分享交流实验的过程或结果。创设适宜幼儿探究的科学活动区域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中明确指出:“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,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,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。”创设良好的科学活动区域,能让幼儿在与环境、材料的互动中,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方面,教师可对幼儿园环境与课程建设进行整合开发,使科学活动区域成为课程准备、课程发展、课程记录和课程延续的一部分。
有机融入幼儿园公共环境。通过展板、图片、绘画等方式,创意科学探究的内容,力求体现观赏性、教育性、互动性、参与性。如幼儿对太空产生了探索欲望,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兴趣,使用多种材料,与幼儿共同打造星空艺术廊道,既营造了“美”的氛围,又分享了幼儿搜集来的太空知识,在欣赏的过程中深人学习。
文章来源:《贵州科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guizhoukexue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0/751.html